2022-06-14
有同姓人问:甘肃宁夏一带的路姓人是从哪里来的?而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留意的一个问题,但很惭愧,也就停留在“留意”的层面上,从来没有系统地查阅与找寻过这方面的资料,以致不能给自己的“祖上”一个完全而又正确的答案。说到甘肃宁夏一带的路姓人,大约要说到一个叫路贵的人,这个人大约是在正统二年(1437)由山东泰安迁籍入靖虏卫。靖虏卫当时管辖的地盘,东至海刺都(今宁夏海源)界二百里,西至虎豹口(今甘肃靖远)一十五里,南至郭城驿(今甘肃会宁)九十里,北至黄河三百里。路贵的官职为靖虏卫守备,是管理军队总务、军饷、军粮的武官,大约是个正五品官职。路贵的儿子和孙子承袭了这一职务。相对地,孙子路瑛较有名气一些。在当地出版的一些方志和网上也有他的资料。路瑛二十岁时,承袭世职,任靖虏卫守备。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因功升任宁夏中卫西协参谋,继任宁夏副将,署都督佥事。北元鞑靼部落多次乘冬天冰封之际越过黄河,入侵......
开发区路巷村,是丹阳的一个古老大村,有100多户人家,原来有前、东、中和西四个分支,金坛和溧阳有两个分支。解放前,宗祠在春分举行隆重祭祖,我曾参加过三次,至今记忆犹新。路氏宗谱,曾在民国时期续修过一次,后被破坏,族人保存的宗谱都付之一炬。现在难以查找路氏的发展史了。据老人说,在北宋期间,鞑靼人侵犯中原的动乱年代,山东的路氏部分先民南迁到丹阳落户,繁衍生息,在明代建了宗祠,而后又有少数族人外迁到金坛、溧水。路氏宗祠不是年年春分祭祖,而是根据经济情况而定。宗祠有部分公产,它的来源是有的族人无后嗣,百年之后,无人继承其田地房产,就归宗祠所有。宗祠将这些房地产出租给族人,收取租金、租米,由族人公选的执事进行管理。另有村的三面环水的十里长河中部养鱼收入,除必要的开支外,积累到一定数额,就由族长主持召开各分支代表会议,决定春分祭祖事宜,指派专人负责筹备工作。春分祭祖,是路氏族人的一件非常隆重的盛事,本......
路雄阳平清渊人,不详,北魏大将。路隋冠县人,775~835,唐代大臣,著有《平淮西记》。路岩冠县人,不详,唐代大臣。路皋山西省太原人,不详,宋代画家。路彬山西省太原人,不详,南宋官吏。路振湖南湘潭人,957~1014,字子发,宋代大臣、学者。著有《九国志》。路迎山东汶上人,1483-1562,字宾旸,明代(嘉靖)兵部尚书。路亨安徽当涂人,不详,明代官吏。路如瀛山西陵川人,不详,明代官吏。路温舒巨鹿东里人,不详,西汉文士。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不详,西汉将领。路惠男江苏南京人,412年-466年,皇后。路嗣恭京兆三原人,约710-780,唐代大臣。路敬淳山东临清人,?-697,唐朝进士。...
古韩大地,人杰地灵。周王山下,淤泥河畔。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东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在这里繁延生息,发展至今全村有399户,1379人,村面积9平方公里。乙未深秋,路氏庆和堂祭祖暨家谱编成庆典仪式在东周村花店街举行,这一盛举,旨在弘扬先祖之德,悼念先祖英灵,承继先祖功业,光大先祖鸿恩,凝聚路氏血脉,引领族人团结,子孙共谋发展。路氏追思忆及时1780年为一世始祖,传至今天为十二世。适逢拆迁搬村,这一两千年路氏族人所居住的古老村落将不存在。十世传人名老中医路正平,为了给后人留下先祖的记忆,一面救人于当世,一面又发掘路氏家谱族谱文化历史。和族人们共同编写了路氏庆和堂家谱。六台山下,花店街上,族人欢聚,敞开心扉,释放诚意,祭祖思源,孕育希翼。新农村,新希望,喜迁新居的路氏子孙在新的故土上,事业兴旺,生活美好,家家幸福,好运连连。祝愿路氏庆和堂子孙,康泰吉祥,心想事成,不断进步,福祉绵......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置,属冀州。治所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西晋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大名县东部,山东冠县、莘县等地。隋开皇初废。②亦作平阳郡。北魏置,属睢州。治所在谷阳城(今安徽固镇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固镇县地。东魏武定六年(548)改为谷阳郡。③南朝宋侨置,属徐州。治沛南界(今江苏铜山县北)。北魏改为南阳平郡。④南齐置,寄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县)。梁移治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县西南)。隋开皇初废。...
甘肃景泰五佛路氏字辈:起大世友封登(一字名)万生得成正宝进学建文继天立言。湖北随州路氏字辈:万世永传芳。...
内蒙吉林路氏字辈...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
乾隆十年的五月,武进县考生钱维城约同乡的李建中一同进京赶考。这天,他们骑马来到山东境内,突然遇到一场大雨。等赶到镇上客栈时,两个人已成了落汤鸡。由于旅途的劳累,他们吃过晚饭就一头躺到床上。钱维城刚躺下不久,眼前就朦胧起来,只见自己已经来到京城,他走着走着不觉来到贡院。看见许多考生正围着看墙上的榜文,今年的状元会是谁呢?自己会中第几甲第几名进士呢?他急忙挤上前去。却见榜首清清楚楚地写着李建中的名字。那自己的呢?他急忙往下看,好一会儿,才在二甲三十名的位置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不由一阵惊喜,不禁叫出声来:"中了!"正在一边还没入睡的李建中听了,连忙问:"钱兄,什么中了?"钱维城揉了揉眼睛说:"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你中了状元,而我只中了二甲三十名。"李建中得知自己有状元的名分,高兴得再也睡不着了,睁着眼睛等天亮。可是,天公不作美,大雨仍下个不停。李建中急得坐卧不宁。钱维城见状,好心劝道:"贤弟,......
中国古典四大美人中的昭君,命运该算是最为悲惨的。汉家宫阙,在画师私欲蘸泡的笔下,抹上了古道西风瘦马柳弯残阳。塞外加急传来牧羊曲,又一个女人,成为权贵的礼品,去安抚千里之外动荡的大漠孤烟。用自己的美色去征服历史,平息战争,在那个时代,作为区区一小女子来说,昭君无疑是伟大的,在胭脂泪中凝聚着整个民族的魂魄。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昭君,政治悲剧的一个符号。王昭君较其他三位美女来说,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典女性,然而她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其根本原因或许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历史......
人从上辈那里继承的“硬件”不外乎二:一是体质相貌,再一个就是姓氏。这在每个人一生中,相伴相随、极少能改变。“在温州,我碰到姓耳的人几乎都是自己一个家族的。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的起源一直很困惑。”在银行上班的耳建国先生有个大大的心结。据了解,现在在温的耳姓族人不超过80人,基本上分布在温州市区,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做生意,有的跑运输,还有少数侨居国外。但他们一直不知道自己这一姓氏的起源,不清楚其发源地在哪里。于是他们希望通过本报《指名道姓》栏目,帮助他们寻到自己的根。一次普查一个猜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当人口普查员来到耳延泽家,疑问产生了:“这个姓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尽管耳延泽自己就从事户口管理工作,但是没有足够的根据,也只能认为是汉族。但是,这个提问却是家族所有耳氏成员的一大疑问。耳延泽的堂兄堂弟们却有自己的猜想:“也许是满族人,来自东......
唐朝中期左补阙、宰相路随简介,路随是在赴任途中去世的吗路随(776年—835年8月16日),又称路隋,字南式。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副元帅判官路泌之子。 路随于唐德宗时举明经,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810年),擢左补阙、史馆修撰,累迁司勋员外郎。穆宗即位,迁翰林侍讲学士,拜谏议大夫。唐敬宗朝,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即位,擢翰林承旨,转兵...
扶沟路姓据《扶沟路氏族谱》记载:路氏始祖路武功于明洪武年间,(有说是明成化二十八年(1470))自安徽太和县迁扶沟,定居城西李家集(今李集村)。康熙年间创修族谱,历经兵燹,至民国初年已佚。民国八年(1919年),路步云、路尔增、路平甫等重修,1988年2月,路祖印、路光华等续修,全二册,线装。路氏从十六世起字辈为:“尔继祖宗光,修齐乃荫昌。治家存厚德,立国作忠良。”后裔分布在李集、汲下、路庄、吕潭路庄及县城等地。路姓发迹是在清末至民国年间,连续出现众多文人学者,即有在晚清、国民政府从政为官者,如路在庚、路在衡、路在兹等。路姓在县城的人数不多,但确很有名望,当时有“东街何家、西街路家、南街罗家、北街李家”四大家族四大绅士之称,指西街绅士路在庚。李集有路姓385户1330人。吕潭乡路庄有路姓47户140多人。扶亭街道路庄有路姓70多户300多人。白潭镇永昌村有路姓30多户130多人。柴岗乡汲下......
老运城街景照片(资料图)在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运城在短短的700年里,能由一个弹丸小村——路村,发展成现在雄踞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口达到60余万,面积65平方公里。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在对历史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中有两条红线是运城崛起、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一条红线是路氏家族的先祖迁居盐池之北,形成了路村。另一条红线是坐落在中条山下的盐池,他是这座年轻城市的资源宝库,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盐业生产是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即就是说运城是在路村的基础上因盐而建,因盐而发,因盐而名。关于运城盐池这条红线,运城的盐文化专家们已有诸多论述,笔者不敢班门弄斧。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追根溯流,单就地理名称而言,运城最早叫路村,那么路村源于何时?它是因何而取名路村的,路村,这个运城有哪些辉煌的记载?现在路村发祥之地还有哪些踪迹值得我们为之骄傲?据《河东盐法备览》第二卷“......
1、路定国:西汉时人,路博德次子,任射声校尉,蜀郡路氏始迁祖。2、路振国:西汉时人,路博德四子,任长水校尉,山越族路氏支祖。3、路何:西汉时人,路博德五世孙,封上党公,上党路氏支祖。4、路悕:路温舒五世孙,赵郡太守,河北路氏始迁祖。5、路怡:路温舒五世孙,赵郡太守,河北路氏始迁祖。6、路伯治:东汉时人,陈留郡太守,陈留路氏支祖。7、路松多:路充国裔孙,十六国时人,南迁匈奴屠各部路氏首领,始居高平,为安定郡(今宁夏固原)路氏始迁祖。8、路永:东晋时人,路博德裔孙,豫州刺史,颍川郡路氏支祖。9、路勘:东晋时人,路博德裔孙,弘农太守,河南阌乡路氏始迁祖,河南郡、襄城郡、内黄郡路氏支祖。10、路兴之:南北朝时人,路惠男(南朝刘宋皇后)之父,始居丹阳,为东阳(金华堂)路氏支祖,《梁天监十八州谱·路氏谱》一卷,即东阳路氏谱。11、路兖:隋位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大长秋令、兵部侍郎、左武侯将军。京兆(......
8月23日,合江县文物局接到群众举报,县城赤水河边上沿江路发现汉棺。文物局立即派员赶到现场进行察看,只见棺体已经裸露在外。经过确认,该墓地位于合江县合江镇大同[注:大同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村四社枇杷林,属于赤水河二级台阶上,汉墓特征明显。通过2天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汉棺一具及陶瓷残片若干。棺高0.7米,宽0.7米,长2.05米,素面棺。由于是当时修建沿江路时挖掘到墓门,造成后档及棺盖破损。出土素面棺,在合江县已是第三具,但在赤水河流域还是第一次。(合江县文物局贾雨田)■...
8月26日,接到报告商丘[注:商丘市(拼音:ShangqiuShi)是河南省商丘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豫东轻纺、农机工业城市。豫、鲁、苏、皖4省物资重要集散地,素称豫东重镇。]市梁园区产业聚集区清凉路地下管线工地发现一埋藏地下砖桥,为免文物遭到破坏,梁园区文物办同志赶到现场立即让施工方停止施工,经多方协调与初步的勘探后,配合商丘市文物工作队于9月6日—9日对地下砖桥进行了发掘。经发掘,该桥为青砖灰口拱桥,桥面东西宽4.6米,砖桥下部四角用石碾铺垫支撑,桥上部砌成拱形,砖桥桥孔宽1.7米,高1.53米,砖桥东西桥孔南北两侧用青砖砌成挡水护墙。根据砖桥地层关系以及筑桥青砖大小情况,初步断定该桥为明清时期所建。此种砖桥为豫东地区首次发现,为研究豫东地区明清时期砖桥结构、使用材料以及建筑方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商丘梁园区文化旅游局王晓琦)...
? 《史记·商君列传》 卫鞅入秦之后,并不是与秦孝公初次见面就成功受到重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他求见秦孝公的坎坷经过。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卫鞅第一次见孝公,跟他谈了很久,结果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君臣第一次相遇,结果...
十要一要尊老爱幼二要男女平等三要夫妻和睦四要团结相邻五要平易待人六要好借好还七要遵纪守法八要勤劳致富九要说话文明十要光耀路门十戒一戒反动二戒偷盗三戒淫恶四戒赌博五戒抢劫六戒打斗七戒贪污八戒懒馋九戒挑拨十戒近婚...
路氏重修族谱序明刘球自轩辕支子封路,始有路姓。其后临淮守温舒言中宣帝旨,得载名西汉书,而路姓始着。又其后,兵部侍郎衮四传至尚书冀国公嗣恭,生散骑常侍应,世家平阳,世有忠勛。隋、唐朝得载名唐世系表,而路姓大显。有弟于常侍曰恕,官跻御史大夫,其子随宦寓汴之开封祥符邑北城,子孙屡爲大官,能不隳平阳之家声。凡十世至文林,以明经举宋,仕元,终安福州云,子孙遂居州东,后徙其西下塘,而分湖溪,分蒜坑,咸业儒志宦,有汴之遗响焉。其六世曰诚明,始辑録旧闻,推本先系,用谱其族,以其基德自平阳也,遂题曰《平阳路氏谱》。又二世曰世昂,重加参订,以补其未备。于是路氏一姓,自平阳而汴,自汴而安福,其宗支秩然不紊,文物炳然有光矣。昔在春秋时,杞,夏裔也;宋,商之枝也。皆先代之后,皆作周家之賔,而杞屡降称子位,列庶邦之下,宋尊称公位,跻侯伯之首。圣人何卑杞而尊宋哉?诚以杞自弱,以灭夏之文献。宋尚能存商之祀事,故圣人特加抑......
一:参军、支前、历代村级以上职务人员及在外工作人员路景胜(老八路)路景田(老八路)路成祥(老八路)路成俊(信访办)路成功(粮所)路成义(水利局)路成芝(地质队)路成思(村主任)路成席(政府)路景烈第一任村长路步善第二任村长路步起第三任村长路步仁第四任村长路步斗第五任村长路景房第六任村长(第七任书记:杨西镇)路景华第八任书记路成荣第九任书记路成军第十任书记二、族人祭拜先祖的几种方式上坟祭祖,压纸添土这是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和尊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并有固定的时间,主要是春节前,长辈领着孩子,带着酒、鞭炮、香、纸、水饺到各个去世的亲属坟上祭拜,不分长晚辈;元宵节到坟上送灯,清明节到坟上压纸添土。另外,儿女结婚出嫁,都要带着各种礼品,领着新人去坟上祭拜,以保平安、幸福。三、家训(十要、十戒)十要一要尊老爱幼二要男女平等三要夫妻和睦四要团结相邻五要平易待人六要好借好还七要遵纪守法八要勤劳致富九要说......
路氏祖训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芳,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路氏家训敬祖宗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敦孝悌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
石桥路村的路氏祠堂基本上位于村子中心,建于何时,已不可考。90岁老儒路修岭生前说,他的爷爷——清末秀才路仙洲对他说过,这座祠堂在他儿时就有的,他还记得祠堂正门上的一幅对联是:“披蒲削竹家声远,卜德缓刑世泽长”,还叫村里的人们都要记住。后来,知道这幅对联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连意思都不明白了。石桥路村五十年代效果图...
路氏祠堂,又称“路氏家庙”,位于东由留村前街东部,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五间抱厦瓦房的现代建筑,西边紧邻村中大路和广场,广场上安装有健身器材,这里是村民公共休闲娱乐的空间,也是村里路姓居民祭祀祖宗的场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铁门上张贴的“常念祖恩”的四个大字。在祠堂周边散落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碑刻,祠堂抱厦下的两侧共立有四通石碑,分别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候选州判路公神道碑》、《路老夫子德政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路荫樟嘱述碑》,民国五年(1916年)《候选州判路公墓碑》。四通石碑都与路家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候选州判路公神道碑》,全称为《皇清例增修职郎候选州判恩贡生路公神道碑》,可惜看不到碑文的内容。这里的“州判”是清代知州之下的官职,相当于现在副市长。清代,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登......
《花山路氏宗谱》记载,“路氏,姬姓。路氏之先出于帝挚子元。尧时,封于中路。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或曰:路氏,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后去水为“路”,以为姓氏,其说不同。”“路氏家谱”中的这段话叙述了“路”氏得姓的两种来历,交代了路氏得姓的缘由。“颍川毓秀肇其远,淳水发祥流泽长。”这幅源自《花山路氏宗谱》的祠堂对联道出了花山路氏的迁徙源流。花山路氏尊路天祚为始祖。宋代,路天祚自颍川迁居溧水蒲塘桥。明朝正德年间,路天祚裔孙路履祜自蒲塘桥迁居高淳花山,于此肇基开叶,繁衍生息,渐成望族,自成“花山路氏”,路履祜也就成了花山路氏的始迁祖。自明正德年间开族以来,花山路氏曾建有祠宇一座。“路氏宗祠”前后两进,即门厅和寝堂,取堂号“尚德堂”。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花山地区,路氏宗祠被太平军拆毁一光,并肆意抓捕路氏族人。一时间,血雨腥风,凶险异常,路氏族人四散逃命。同治元年(1862),天下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nbs...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路氏宗谱[10卷]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